2)第342章不受控制的黄河_回到宋朝之帝国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不可急躁,北方因为战乱,基础差一些,不可能要求如南方那样快速,当区别对待。

  揠苗助长,只会造成田地里的苗全部坏死。

  此事,朝堂上也争论不休,一时间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案。

  赵桓也知道,基础的道路设备不完善,冷冻技术几乎没有,即便是在后世,冷链物流也是进入2010年后才大力发展的,更别说在宋代了。

  一切还得遵循商业的逻辑来。

  北方的速度慢一点也只能慢一点了,揠苗助长这事,玩的不好,很可能就此崩盘了。

  本以为让北方按照其自由的规律发展就无事了,最多赵桓耐着性子,多忍忍,好歹也不用再打仗了,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

  但没有想到,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偏偏不让赵桓睡好觉。

  进入六月份的时候,随着气温上升,黄河一带出现连续的大到暴雨。

  而且,今年,黄河的水位比以往的每一年都要高。

  才六月中旬,就已经有冲到岸边的趋势,并且水势还在继续上涨。

  黄河原本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但在历史上,到了宋朝,成了名副其实的“害河”。

  宋史中,几乎每两到三年,黄河就会泛滥一次。

  泛滥一次主要对中下游造成伤害,且伤害的程度不亚于战乱所带来的打击。

  就说八十年前(1051年),黄河在馆陶县郭固决口,黄河改道南流的趋势。

  这时河北转运使李仲昌提议堵塞商胡北流河道,恢复横陇故道。

  结果引黄河水入横陇故道的当晚,水流宣泄不及再次决口,河北数千里一片汪洋,百姓死伤无数。

  九年后,黄河在魏县第六埽决口,黄河分流入海,北流至天津,东流至山东无棣。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士大夫们形成两派意见。

  一派主张继续北流,加固河道;另一派主张东流入海。

  此时东流河道多有淤塞,但后者反对北流的理由是:黄河北流会流入辽国境内,辽国大军可能会逆黄河而上,直达汴梁,军事上不安全。

  而且北流也无法使黄河发挥“御辽”的目的。

  所以尽管不可行,但是这些忧国的士大夫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强行让黄河东流,其结果就是每东流一次就大决口一次,导致河北地区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北方的内乱才过去一年多,农业刚刚有恢复的迹象,若是再来水患,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几日,赵桓每晚都无法安眠。

  自然灾害是一件令人非常头疼的事,哪怕是他穿越之前生活的那个时代,往前推移二十年,长江流域也饱受水灾的折磨。

  确切的消息传来后,赵桓立刻找来种师道,要求种师道和李纲着手调动军队,全速赶往前线,对黄河的水位进行控制。

  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天,从中央战区到地方上的厢军,先后动员了士兵和民夫八十万。

  连着几天,大宋邸报的头条新闻都是关于黄河一事。

  为此,民间还有人牵头,专门组建了一个公社,这个公社是号召东京城的百姓捐钱,以便发动更多的力量来去控制黄河。

  就这样,大宋一场空前规模的抗洪战争拉开了。

  从中游的郑州,到下有的河东路,几乎都在可能受灾的范围。

  甚至包括京师东京城在内!

  实际上,这已经是一场非常重大的危机,朝廷将其列为与金贼南下一样的等级。

  随着朝廷不断宣传,民间也不断引起重视。

  每天都有无数的士兵宣誓完毕后,赶往各自黄河边上。

  这就像真正的上战场一样,许多人可能是有去无回。

  ps:今天实在没状态,就只有一章了,明天多加一点。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