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1 举荐(第九卷紧锣密鼓)_剑破诸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间王,宣武帝时为定州刺史,以贪纵被废免,后行贿于侍中刘腾,出为秦州刺史。他没什么本事,还性情奢侈,总与高阳王元雍争富,自谓富比石崇。这次与扬州刺史兼大都督长孙稚镇压鲜于修礼,因元徽、元悦等人在太后面前进言,才改授为大都督。小皇帝知道这事儿,因此想在今天为长孙稚开脱罪责。

  “够了!”太后一拍龙书案:“元琛,你身为皇亲,不知道体恤重臣,不会临机应变,畏刀避剑,有损天威,除去一切爵位官职,回家闭门思过去吧。”批准元琛做大都督虽然与元悦、元徽的谗言有关,但最主要还是太后的意思,其中原因,还是对长孙稚不放心,怕这些外姓的大臣拥兵自重,所以才用元琛掣肘,这点也是太后和元家重臣的共识。

  说完了元琛,太后看看长孙稚道:“长孙稚身为都督,不能辨明敌情,致使全军覆没,虽然情有可原,毕竟军法难容,这样吧,你有伤在身,先辞官回家修养一段时间吧。”

  元诩年轻,没有城府,因此也没有像长辈那样对外姓重臣有戒备之心,相反他与元子攸正大张旗鼓的拉拢名士,为亲政做准备。于是,他说道:“长孙爱卿,你阵前受伤确实该好好将养,如今各地战乱迭起,国家还需要你们这般忠臣拱卫,希望你早日康复。”

  长孙稚叩首道:“微臣谢太后陛下,臣定为社稷流尽满腔热血。”说完归班。

  灵太后叹口气,道:“如今国家处在多事之秋,你们这些元家子嗣也别嫌我磨叨,你们总该长进一些,多为江山社稷着想,别整天的猜忌这个,防备那个,没有满朝文武的卖力,我们元家江山如何坐稳?你们自己没能耐御敌,为什么不让我们这些重臣发挥才华呢!”

  丞相元雍道:“太后教训的是,老臣定当约束各位亲王,团结一致,不生嫌隙。不过眼下,我们还是该派一个合适的人选北上讨伐鲜于修礼才是,还请太后定夺。”

  灵太后叹息道:“是啊,大伙议一议吧,派那位爱卿合适?”

  这时郦道元出班启奏:“太后、陛下,微臣保举一人,定可平灭北方之患。”小皇帝看见郦道元出来立刻有些兴奋,因为他已经猜到郦道元的意思。不但小皇帝,连满朝文武多数也猜出来了,因此有人高兴、有人愤怒、有人担忧,种种表情不一而足。

  灵太后同样看出来,淡淡的说道:“我以为郦爱卿出班毛遂自荐呢,原来是要为国荐贤。”

  郦道元是犟脾气的人,丝毫没受大殿气氛干扰,继续说:“微臣老迈,领兵打仗已经不中用了,但微臣举荐的这位将军,正值年富力强,而且上次北方之乱,就是由他平定,如今他已经赋闲年余,养精蓄锐已足,只要再次出山,必然凯旋而回,他就是侍中元渊!”

  郦道元说的没错,元渊今年刚40岁出头,前年随尚书令李崇北上平乱,结果李崇兵败,他取代了李崇的大都督官职,后来迁侍中、右卫将军、定州刺史,因为元徽等人的谗言,把他调回京城。但是还好,让他做吏部尚书和中领军的职务。当然后期因为与元徽夫人于氏的恋情曝光,现在只保留侍中的名分以及广阳王的空头爵位。

  郦道元的话,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当中除了元徽与元渊的个人恩怨外,最主要的牵涉了几个政治集团和士族群体的利益。首先,元渊与北方六镇以及旧都平城集团的关系非同一般,这股势力与朝廷现有权贵集团矛盾突出,一旦元渊手握重兵,再到北方平叛,那么叛乱平息之日,就是朝廷权利利益重新划分之时。其次,元渊在北方得势,难免得罪以李崇为代表的一些人士族集团,比如李崇的儿子李神轨就和元徽、灵太后一道竭力打压元渊。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元渊还是小皇帝元诩的拉拢对象,小皇帝不满太后临朝干政以及一系列的丑行,极力想亲政收权,可是太后已经经营多年,元雍、元徽、元悦等一干权臣根深蒂固,想要上位必须有志同道合的实力派支持,元渊正好是合适的人选。

  因此郦道元的话一说完,朝堂顿时鸦雀无声!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