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五章 进退两难(3)_靖难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进退两难(3)

  几个人谈的问题触动了朱植的神经,从他昔日依稀的经济学史分析,几位大臣说的情况应该是资本经济萌芽时代的原始积累阶段,经济开始产生活力,经过一定积累后进入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一定要到了制度对这种经济产生了阻力时才会停滞。

  宋元明三代,特别是宋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朝廷甚至完全倚重商业的税收,粮食不够则从安南、高丽等地购买。

  即使到了元朝,外来户对中原经济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摧残,但宋代打的底子还在。

  现在又是明朝初年一切百废待举,就如同一张白纸,无论画什么都有颜色,再加上朱植主政之后,以公平交易令限制了官府寻租的权力,所以辽东的工商业才会迅速地走上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如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终于出现了问题,农业人口的减少造成农产品的欠收,但辽东有钱能够向外购买。

  如果在好年景肯定没什么,一旦遭遇灾荒战乱,辽东的粮食危机就会爆发。而且现在辽东粮价高企,农民只留口粮,余粮都拿出去卖钱全部不留。

  朱植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解决这个经济问题,在他的印象中只记得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扩张,扩张分两种,温和点的是经济扩张,用附加值高的产品向周围的经济实体换取原材料和粮食,这个方法已经在实施了,高丽、日本、山东、北平等地已经变成了辽东的原材料和粮食供应地。

  只是高丽已经感觉到这种贸易逆差带来的问题,国内贵金属持续输出,资源也被辽东如海绵般吸走,高丽李朝已经有大臣上书要求朝廷注意这个问题。

  朱植知道迟早这些国家会吃不消如此掠夺式的贸易,那么贸易壁垒迟早会出现。

  当贸易壁垒形成,辽东商人无法再通过和平的贸易方式进行交易时。经济也就到了停滞衰退的时候。

  惟一可以支撑辽东经济高速发展下去的方法就只有战争了,战争有两个好处,第一通过军需地生产拉动内部经济活力;第二通过战争,对外掠夺,通过战争的抢劫支撑经济发展。

  现在主要矛盾不在这里,一个天大的危机迫在眉睫,但朱植不能跟在座的人明说。他的手指敲击着脑袋,道:“诸位说的情况其实很正常。这是人们的趋利心理作怪。

  作为官府除了做好一旦危机发生之后的补救工作其他也没有办法。我看这样,今年官府对外大规模购粮,从高丽、倭国、江南、山东、北平等地购买。

  我看动用三十万两积蓄,再将今年所有地盈余全部投入进去,尽量让辽东府库的存粮达到一百万石。

  另外可以在民间多作些教育工作,教导百姓有钱的时候多存些粮食。居安不能不思危啊。”郭铭、姚善点点头记下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