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八章 决意!(中)_大明:我为皇太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也要像耿炳文那样请诛黄子澄。

  水师改组成海军,这是多么大的恩典?他朱寿为了等到这一天又等了多长时间?黄子澄此举摆明了就是要断他的根,这种事情放到谁的身上也无法接受。

  “陛下,黄大人绝无任何藐视之意,皆是为我大明的着想啊!当下最重要的便是与民休养生息,战端一开必将生灵涂炭!此举有悖圣人之训!不得不慎重行事。”

  看到黄子澄被群起而攻,方孝孺知道再不站出来说两句,这位学识过人的太常寺少卿就真的危险了。

  他不想大明如此的忠良之士就这样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御史大人所极是,臣也认为海军不宜大肆打造战船,既然海上之敌已除,沿海之民已安,那就没有必要再多此一举。”

  第二个站出来为黄子澄说话的人身份很不一样,他是大明的初代衍圣公孔讷,从洪武十七年开始便是文臣之首,官居一品,是真正的榜样级人物。

  由于老朱的威权太重,在朝堂上孔讷一直都是能不发言就尽量不发言,然而方孝孺扯上圣人之名后,他知道不得不站出来为祖先站台了,孔家就是靠这个才受到各朝礼遇,没有孔圣之名,孔家什么都不是。

  当孔讷出言后,不管是文武大臣还是老朱两爷孙,都把目光放到了孔讷的身上。

  老朱是出于对文人的看重,才把孔讷提到了这个史无前例的高位,宋是八品,元是三品,到了洪武十七年,孔子之后直接就官居一品,位列文臣之首。

  有了孔讷这个衍圣公出言帮腔,指责黄子澄声音瞬间消失,大臣们的目光从孔讷的身上略过后便不再开口,都在等待朱允熥做出最后的决定。

  到这时不少人才恍然大悟,似乎到现在为止,皇太孙都没有对孔家发表过任何看法,借此机会正好看看皇太孙是如何看待衍圣公这一脉的。

  也许武人不清楚朱允熥对衍圣公的态度,但文臣还是有不少人看出了端倪。

  没有表态其实就是最好的表态,难道这位做事向来天马行空,让人捉摸不透的皇太孙能不知道大明的衍圣公?身为国之储君,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存在。

  “呵呵!既然衍圣公认为海军造船是多此一举,那孤倒是想请教衍圣公,我大明该如何应对北元余孽造成的连年之边患?”

  身为后世之人,朱允熥对衍圣公是没有一点好感的。

  谁打进中原就跪谁,这样的衍圣公要来有何用?根本就是浪费米饭,在朱允熥这里就更是在浪费空气。

  几百年来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够享受到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特权,就连皇帝都需要照顾孔家的感受,这是他绝不能容忍的事情。

  你打江山有功,国家犒劳你几代人没问题,可问题是你什么都不干,关键时刻还要背刺,这种畸形的世家不是浪费空气是什么?

  如果可以的话,他早就想把孔府抄家了,只不过他现在想平稳地让老朱走完独属于他的洪武时代,这也是他对衍圣公不置一词的原因。

  所谓的衍圣公在士人中的影响力,对朱允熥来说毫不在意,真到他来当皇帝的时候,衍圣公休想再享受任何特权,山东就是白莲教的重灾区,也没见衍圣公有任何作为,倒是在享受特权这方面,孔家做到了极致。

  朱允熥突然对孔讷发问北元的事情说明了很多东西,孔讷也是浑身一颤。

  他觉得这是皇太孙在翻前朝的旧帐,暗指孔家接受北元的册封,不要脸地摒弃汉家正统。

  “回殿下,北元余孽不识人伦纲常,肆意制造杀戮,人人得而诛之,我大明兴兵讨伐乃是上应天意,下顺人心,微臣竭力拥护。”

  孔家最擅长的就是变脸,得知朱允熥的潜在意思后,孔讷当即改口,要不是为了最后那点名声,他都敢当朝骂北元余孽禽兽不如。

  “嗯,衍圣公所言不无道理,”朱允熥当即点了点头,随后话风一转道:“不过倭寇之患也不容轻视,这次消灭了前来大明的所有倭人,并不代表大明沿海就此风平浪静,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

  “噗!!”齐泰和李景隆当场就听懂了朱允熥的潜台词,忍不住笑出了声。

  用孟子的话来压孔子的后人可还行?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