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七十二章 吴老师讲课(4200+章节,求订阅~)_华娱从1980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你得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

  举个例子,如果年轻人演一个老头,用体验派的方法不是去模仿老头,而是让自己去相信老头的情境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比如去相信自己关节不好、眼镜看不清、耳朵听不清……自己还是自己,只是情境变了。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年轻人演老人只能作为教学练习,在真正的创作中体验派主张演员应当尽量接近角色。

  所以体验派所说的‘从自我出发成为角色’并非是指‘先从自我出发,再成为角色’,而是指‘从自我出发地成为角色’,‘从自我出发’是‘成为角色’的基础,不能将二者理解为两个分开的过程。

  那么‘从自我出发’不就是本色演出吗?是否没有技术含量呢?

  错了,从自我出发是最难的。首先就要求暴露自我或许不想为人知的性格。

  比如体验派直男去演同XING恋,他不能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去模仿,而只能把自己内心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真的用自己同性恋的那一面来示人。

  其次要求相信情境,比如将一把假枪当成真的死亡威胁来相信,要求在情境中能下意识地反应,而不是设计好的表演,这种相信可比设计难得多。

  最后还必须做许多功课才能让角色的情境丰满,让一个虚构的情境如同生活一样丰满,其中需要填充的内容量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从自我出发’是否意味着一个演员只能塑造一种性格的角色呢?

  不是的。

  因为人的性格是多面的,是一个大集合;而剧作家笔下的人物不可能像一个活人一样性格丰富,所以是一个小集合。

  一个大集合可以套住许多不同的小集合,一个演员可以一辈子本色演出,而又演出了许多不同的角色。

  所以体验派从自我中诞生角色的过程是在做减法——将自我大集合中不符合角色小集合的部分去掉,尽量让两个集合重合,即是自我又是角色;

  而不是做加法,去添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比如生活中的人在同事和在家人面前也许就是两个样子的,但他们并没有添加不属于自己的性格或者模仿谁,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隐藏了自己的部分性格。

  那么如果自我的大集合不包含角色的小集合该怎么办呢?

  一是拓展自我大集合,也就是挖掘自己的隐藏性格,解放自己未解放的天性;二是如果自我实在离角色太远,那就不要演那个角色了。

  斯坦尼说导演首先要熟悉了解手下的演员,就是为了能够在分配角色的时候避免选了块豆腐做牛排的情况发生——做牛排就要选合适部位的牛肉,用豆腐做牛排或许很炫技,但并不是真正的美食。

  总的来说,体验派是三派中最难的,也最需要天分:解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