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70章 三零与三口_贵族农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求的事情。或许,商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一日与弟弟垂钓,面对着宽广河面的弥太郎突发灵感:如果能在河岸筑堤,拦河造田,一方面能够抵御洪水,一方面还能增加良田。有了这个想法,岩崎兄弟俩立即将申请方案向本藩郡公报批。并很快获得批准。1864年,拦河造田大功告成。当年即获粮、棉丰收。自此,河边几百公亩的田产给弥太郎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甚至为他捞到了“政治资本”:因造田有功,弥太郎被任命为高知城奉行所的下级官员。明治维新后,又被从长崎调至土佐藩的开成馆商会,任命为开成馆代理干事。明治维新后的倭国社会推崇商业。新政府认为,藩营事业会挤压民间企业的生存空间,决定废止藩营事业。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1871年,弥太郎完全接管了政府经营的“大贩商会”,以“九十九商会”作为自己的商号,将商会里的船买下,开始经营大阪-东京、神户-高知的海上运输业。这些船上的标志,就是今天的三零标志。1873年,弥太郎将商会改名为“三零商会”。自此,他彻底脱下官服,本着“以在野之心”的诚信精神,专心从事海运事业。

  1873年,庇护三井商会的政治势力失势,三零商会等到了翻盘的机会。1874年,倭国出兵侵略台湾岛,弥太郎借机向内阁大臣请示承揽一切军需输送工作。为保障运输,倭国政府用771万日元买下13艘汽船借给三零商会,同时,将其竞争对手的18艘商船也无条件的借给三零商会。此外,每年还给予三零25万元的补助金。1877年倭国国内西南战争爆发,国务卿大久保利通决定,以15年分期贷款偿还的方式,借给弥太郎345万日元资金,购买10艘船,让三零商社全面协助军事运输。战争结束后,这些船被政府悉数送给了三零公司。在西南战争的8个月时间里,倭国政府用在船运上的费用高达1300万日元,相当于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被三零公司收入囊中。当时,三零拥有的汽船达到61艘,吨位高达35464吨,占倭国全国汽船总吨数的73%,三零公司一跃成为海上霸王。

  从1918年到1945年三零商事会社随着倭国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使它的业务多样化。在此期间,这个不断发展的企业变成了“三零精神”的摇篮,这种精神态度反映在三条原则上:“企业对社会负有责任”、“诚实”和“以贸易促进国际间的沟通”,这个宗旨直到今日还继续是三零商事制定方针的依据。不过这也只是他们自己对外说的而以,私底下做了多少的龌龊的事情那可就没有人知道了,这次他们也是从间谍的口中知道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