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四十五章 未雨绸缪_三国好孩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意,所以杨长史打算等请示了陶副主任再说,这才有了后来的事。

  大袁三公当然不会完全相信杨长史的鬼话,杨长史厚着脸皮的自吹自擂也不可能骗过荀谌和审配等一流谋士,不过大袁三公和荀谌等人并且没有深究的打算,一是深究详细毫无意义,查明血诏的来历对大袁三公也毫无用处,二是大袁三公麾下的几个顶级谋士忽然发现,这道血诏和这份义状,其实也是一个逼迫陶副主任站队的好机会,可以把曰益强大的徐州军队彻底逼到曹老大对立面,使冀州军南线最强的两个邻居无法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对大袁三公形成威胁。

  “主公,臣下认为,应该把血诏誊抄一份,连同诸位大人书名画押的义状原件,遣一使送到徐州去令陶应签名画押,立誓共讨艹贼。”

  这是大袁三公心腹谋士荀谌出的馊主意,然后荀谌又给大袁三公解释这个馊主意的用意道:“陶应素来以忠义自诩,前番擅自从兖州退兵并与曹贼通好,也是借口忠在孝前,以天子诏命不可违逆为由堵住了主公的嘴。”

  “今天子血诏握在主公之手,主公令陶应书名签押,立誓共讨曹贼,陶应若不依从,便是不忠不孝,民心尽失,遭万人唾骂,士林抛弃;陶应若从,则义状可为陶应把柄,主公进可令陶应、曹贼互相攻伐,退可使陶曹不能齐心,主公南顾许昌时,陶应、曹贼亦不能合力抗衡主公矣。”

  “妙!此计大妙!”大袁三公鼓掌叫好,又问道:“当遣谁为使?”

  “若主公不弃,谌想举荐堂侄荀祈为使。”荀谌拱手说道:“荀祈乃臣下堂弟荀衢长子,字伯旗,在儒林中小有才名,深知君臣大义,主公若能以他为使,相信定能马到成功,说服陶应听诏奉旨,押义状而听从主公号令。”

  老荀家在汉末时代的显赫名声自然不用多提了,顺便从族中拉一个子弟出来都是诸侯争相笼络的对象――那怕用不上也能当政治花瓶,所以大袁三公连眼皮都没眨一下,马上就同意派遣荀谌之侄荀祈为使,还做顺水人情给荀祈封了一个从事中郎官职,荀谌大喜,赶紧代表堂侄向大袁三公道谢。然后荀谌又建议派遣荀祈与杨长史同回徐州,借口答礼与陶副主任会面,乘机要求陶副主任在义状上签名,大袁三公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如此一来,当然是苦了咱们久向冀州的万人迷杨长史了,一再暗示自己愿意留在冀州给大袁三公当牛做马,结果却最终收到了大袁三公派遣从事中郎荀祈随自己返回徐州答礼的答复,咱们的杨长史顿时也有一种如遭雷击的感觉了。可是没办法,大袁三公对声名狼藉的杨长史从来就不感冒,袁尚公子虽然对杨长史多少有些欣赏,可又因为审配和逢纪的挑唆,不愿与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