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九十八章 大敌当前先对付谁?_夺鼎16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乱住城,大乱住乡,千年经验告诉百姓们,天下大乱之时,居于县城府城更危险,不若避于乡间,散于四野,可能还可以逃得一劫。于是,这些围寨屯堡之中往往储备了足够多的粮食,以供食用。乱世来临,最有生命力的其实还是这些乡间地主、豪强大族,他们粮多财多,不过同时又高墙深寨,内部又以宗族亲眷血脉为联络团结无比,想攻下他们的寨子,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典型代表就是郏县的临沣寨,他们从南北朝起,沿隋、唐、宋、元、明多个朝代,世世代代在沣溪旁屹立,就算抗战时日军遇到这样的寨子,也是绕道而走。

  这类寨子又称坞堡,唯有富豪之家、宗族乡党、豪强大族才有能力建筑,非常不好打。

  对于这些坚固的围寨,清兵按照洪承畴的招抚指示,往往是客客气气的宣称一下大清天兵至此,是为中原扫荡流寇而来。各方豪杰有识之士,若是愿意相助,大清当不吝官职封赏。这倒不是清兵改了脾气,而是那些寨子坞堡实在不好对付。修筑的比之州县城池还要坚固不说,城下层层壕沟短墙,城上更是刀枪火铳齐全,甚至还有火炮在城头架设。对于这种围寨坞堡,清兵们大多数和颜悦色,如果这些坞堡识相的话,肯交出些粮食豆料柴草做为赞助,说不得还会获得清军送来的一面旗号,他们插在城头,便是告诉过往清军,这座堡子是咱们自己人。寨首往往还会获得由多铎和洪承畴发给的告身文书,从此便是大清朝廷的官员了。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强悍武备,又没什么名望的小寨子,清军却是没那么多的顾忌了。铁蹄到处,无数的百姓家园被毁,子女财帛粮米被掳掠,房屋被拆毁变成了柴草。

  彰德府城周边密密麻麻布满了清军营寨,各色旗号飘扬,便是彰德城内,都到处飞舞着清军两白旗的旗号。城内城外,络绎不绝进入营地的粮米财帛不断。清军的士气随着一支新军的到来而又复振作起来。

  府衙之中,大堂前树立着大将军多铎的织金龙纛,钦差、经略使洪承畴的旗牌。沿着甬路,笔直站立排列着两排身着两层甲胄的巴牙喇兵,各执刀枪火铳。眼睛眨也不眨的的监视着四周。大堂之内,传来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声笑语说话声。在宽阔的大堂之内,坐满了身着鎏金盔甲的清将,各人头盔取下,尽是铁青发亮的前额头皮,脑后也均甩着一根细长的金钱鼠尾。

  说得话却也是语言驳杂,有讲满语的,有讲蒙古话的,更多的是说大明官话的。

  众多的清军将领官员,自然是以镶白旗旗主、豫亲王,平南大将军多铎与钦差、宣抚经略使洪承畴高居上首。下首左侧,则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的王公贝勒将领们傲然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