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六章 大夏兵制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六章大夏军制

  张轩在养病的时候,其实反复复盘过,他复盘最多的就是大洪山之战。已经之后的伏击战。

  无他,在襄阳之战中,不过两鼠斗于穴,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已。要得是敢拼命,能拼命的勇气。

  张轩一仗仗打下来,这股敢拼命的架势,倒是养出来了,襄阳之战中,玩不出什么花样。只是针尖对麦芒,白刃交接。这样的仗,能玩的不过是小花样,比拼的军队的整体素质与勇气。

  这样的仗,很适合张轩打。

  张轩打仗固然呆板,但也有一股狠劲。这是这股狠劲让张轩坚持到最后,逼退清军。

  但是大洪山之战,与之后的交战,回旋的余地就多了。

  张轩细细回想,不管是许都的决然进攻,还是曹宗瑜的拖刀计。与他们对阵,张轩不敢说自己一定败,但却不敢言胜。

  张轩自己麾下,就这两个名将苗子,让张轩不得不长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曹宗瑜与张轩一路走来,亦师亦友,曹宗瑜有此能,张轩早就知道了,而许都不愧为江南将种,却是出乎张轩的预料之外。

  那么除却两人之外,大夏百万大军之中,难道没有一二在领兵之上,胜过或者,与他张轩难分高下的将领。

  张轩想来,定然是有的。

  那么张轩对自己定位,再次出现了动摇。

  张轩扪心自问,他最大的价值,是领一旅之师征战于外,克敌制胜吗?

  在襄阳之战之前,张轩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襄阳之战之后,张轩不是这样认为了。

  无他,襄阳之战中,承受着天下兴亡的压力。现在张轩每每想起来,都有一种夜不能寐的感觉。张轩想不想承认都不行,他在军法之上,未必比得上多铎,阿济格这些满清名将。

  不是,张轩不敢承担责任,也不是张轩不能承受压力。

  而是张轩深知兵者,国之大事,不要看现在天下局面似乎稳定下来,但是这个稳定的局面,很可能毁于一战之间。一战兴邦,一战亡国之事,历史上有太多了太多了。

  从历史能数次来的大会战,那一战不是这样。

  大夏承受不住一场几十万人,或者上百万人会战的失败。

  但是张轩也不过是庸碌之才,不敢说天资多好,最少连清华北大都没有考上。甚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放在历史长河之中,大部分人也不敢说是天资聪颖之辈。

  所以张轩所想的办法,就是在制度上来弥补。

  建立一套先进的军事体系,用来对抗清军战力,将领上的优势。

  而今有望于登上掌管大夏军政的位置之上,张轩自然很是兴奋,襄阳之战之后的一些事情,也就不放在心上了,而是全心放在对枢密院章程的修订之中,他还将他麾下的一些人也参与进来。

  比如姚启圣,胡澹,曹宗瑜,许都等人。

  有这些人的加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