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6章 偷师_肌肉影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了呼喊政治正确的口号。这是出于一种绝对的做人的良知。

  另一个亮点就是女性崛起,女掌门人凯瑟琳,身为富家大小姐,40多年从没工作过,遑论担负起什么重大的责任。

  在那个男人的世界里,虽然身居高位,但周围的男人其实并没有太把她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没有这个自信。

  比如在关于上市的投行会议上,她事先准备许久的说辞,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主编作为下属多次不期而访,交谈间多有内行人的自得与傲慢。

  回顾梅丽尔斯特里普常演一些霸气坚强的角色,印象最深的还是《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女魔头。

  这次在剧本里彻底颠覆形象,秉性温和,犹豫不决,但下定决心之后,不用大声喊叫就证明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坚强的人。

  特别是编剧设计在胜利之后,从最高法院出来,纽约时报的男人们得到所有聚光灯,而她却默默从侧门而出,迎接她的是一群被激励的女性崇敬的目光。

  斯皮尔伯格毫无疑问是伟大的导演,这不仅是一部替媒体张目、宣扬理想主义的作品。规整的戏剧文本中包含三重主题:一是代表公共监督权的媒体如何战胜政府越界的权力。

  二是一家报社如何摆脱经营困境,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赢家。

  三是它的老板,一个做了15年家庭主妇的女性,怎样克服不自信的阴影和性别压力,获得人生的成长。

  标准的困境——挑战——胜利的传统英雄叙事,看似老套却被非常完美统一在事件当中,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找到解读的话题。

  与《聚焦》对比,就能看出这种明显的差别。前者所有的人物性格和行为都围绕这桩对于宗教丑闻的报道展开,主编、责编和记者等群像在其中各司其职,有不同层面的表现。

  而《邮报》中,随着中心事件的进展,三条线索穿插交替推进:媒体的爆料与政府干涉形成了大背景的价值观矛盾,报社的价值取向和董事会的商业考量形成了现实风险,女总裁尴尬的存在状态与她面对的复杂形势形成个人内心的冲突。

  当事件进入发稿倒计时的高潮,三重矛盾也被汇集到一个焦点——那场惊心动魄的电话会议。

  女主独自站着聆听电话里男人们的口水战,所有人都软硬兼施地想要说服她,而她必须做出决定成败的决策,走出这个至暗时刻。

  丁诚甚至闭上眼睛,模拟自己是导演,如何处理这个镜头?

  如果用传统平行镜头,同时展现多个角色的画面,那样会有什么不同?

  会不会分散剧情的张力,失去这种巨大的压迫感?

  终于迎来正式开拍的时间,见到导演和两位前辈,对于自己的加盟对方也充满期待。

  男二的戏份其实不多,大部分时候都在观察导演的调度和镜头运用,这些都是系统无法给与的宝贵经验。

  大师级的调度让剧情节奏不急不躁,戏剧冲突层层提升,把人物推向“tobeornottobe”的两难抉择中。

  在叙事线上老道的布下一个定时锁,在故事进展到特定的时间时就会触发一些特定事件、或者难题,逼迫角色在预定的时间内去解决。

  开篇十分钟引入正题,呈现人物基本特征,把那份牵引整个故事的绝密资料作为诱饵全盘托出。

  建立紧张感后,影片的基调在具有特色的布光和场景中得到了体现,并趋于稳定。

  在丁诚眼里《华盛顿邮报》有着斯皮尔伯格在《间谍之桥》中使用过的众多电影元素,不过是在主题提炼上有所不同。

  开篇人物和故事线看似繁杂,不过在进入第二幕后,开始化繁为简,两位绝对人物开始凸显,即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凯和传奇主编本。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