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百六十九章 西安事变之华清池的枪声_重生之征战岁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学们,我的心是和你们站在一起的,大家请回去,你们的要求,我会在一星期之内,用事实答复!”学生们的队伍,终于退去,张学良如同雕塑般凝立在漫天黄土的大地上,也许就是这一刻,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而西安事变爆发之后数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在最紧要的关头,有细心的人们,发现那名慷慨陈词的原东北大学的学生,出现在八路军的队伍之中,而且是担任着相当的职务。

  大家心照不宣的笑了,为**在政治斗争之中,极为高超、巧妙的手法,而感叹不已,并隐约的感觉到,这个现在偏居一隅的政党,怕是要夺得天下。

  十二月十二日午夜十二时,张学良召集亲信军官,宣布实行

  “兵谏”的决心和行动计划,此举得到了所有军官的一致支持,并表示,愿意追随少帅,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大家欢声鼓舞,纷纷说,这回可出了憋在心中好久的鸟气。

  随后,张学良带领大批军官,赶往新城大楼,杨虎城的又一处公馆,和他汇合,组建临时联合指挥部,和杨虎城一同指挥这一行动。

  位于西安东约三十公里的临潼骊山北麓华清池,温泉淙淙,水质极佳,因为杨玉环在此多次沐浴,留下许多香艳的传说,而闻名海内外,和唐玄宗的一段忘年之恋,更是千古佳话,随着白居易的

  “长生殿”而广为流传。这是一个幽静、清雅的去处,为达官贵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绝少喧闹和纷乱,平头百姓无缘一见。

  今夜也不例外,半弯玄月,星空寥寥,黄土高原冬夜强劲的北风,吹到这里,便被脉脉的温泉水软化了粗犷和冷厉,化为微风轻抚,小心翼翼,似恐惊醒人们的好梦。

  华清池睡去,五间亭睡去,只有淙淙温泉水,千百年来,不知疲倦的日夜流淌,四处一片寂静,只有偶尔几处的灯光,稀疏的点缀这回夜空,还有忠于职守的卫士,在来回的巡视,不过,就像平时一样,在例行公事。

  凌晨五时,东方的启明星刚要升起,正是人们睡梦正酣的时候,卫士们的脚步已经倦怠,掩饰不住浓浓的困意。

  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在华清池外围响起,紧接着是杂乱的脚步声,张学良的卫士长孙铭久和白凤翔,带着东北军最精锐的警卫营八百多人,冲进了华清池,直接朝着蒋委员长下榻的五间亭扑来。

  毫无防备的委员长警卫部队,仓促应战,黎明的微光中,子弹尖啸着飞舞,击在假山石上,腾起点点灰尘和火星,枪声大作,打破了黎明前华清池的宁静与安谧。

  委员长卫队的特工,那里是早有准备,人数众多的东北军警卫营士兵们的对手,纷纷惨叫着栽倒在地,但是,这些忠于蒋委员长的卫士们,拼死抵抗,直到战至最后一人。

  事后清点,委员长卫队四十八名卫士,无一生还,尸体遍及五间亭周围各个角落,且手中枪支,空空如也,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弹尽而亡。

  经过一番激战,孙铭久和白凤翔带着士兵,冲进了蒋委员长的卧室,室内空无一人,床上的被子,尚有余温,蒋委员长的衣服、鞋帽等物品,原样未动,蒋委员长不知所踪。

  孙铭久立即带人上山搜索,在一块大石头后面的草丛之中,找到了蒋委员长。

  夜寒风冷,单裤夹袍,光着双脚的蒋委员长,瑟瑟发抖,浑身哆嗦,以不能顺畅言语。

  东北军的士兵们,一拥而上,把蒋委员长抬下山来,随即用汽车,送到西安事变临时指挥部,新城大楼,张学良和杨虎城,正在这里恭候蒋委员长。

  在一个普通,却让历史铭记的日子,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在古都西安,终于爆发。

  由此,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并且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

  浏览阅读地址: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