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百七十二章 会战(8)_回到明朝当太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确实太过顺利了,清军入关后,除了潼关一战外,几乎没打过一场象样的战争,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天下似乎已经入手了。

  江南半壁是要支撑点的,没有南京,江南就绝不是一个整体!

  从战略态式上来说,多尔衮的判断也确实有其道理。不过,剃发令一下,全国就演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也是出乎他和很多满洲贵族的意料之外。

  其实当时的明朝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士大夫阶层抛弃了旧朝,军队是制度上的完全失败,文武两个轮子俱失,如果没有剃发令,清朝确实能成为一个最轻松建立的王朝。

  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体是农民,对农民来说,朝廷是传说,赋税才是关系到自己身家姓命的东西。只要能活下去,完粮纳税后还能养活自己家小,换朝廷对他们是无所谓的事。

  很多农民可能一生没有出过村庄,没见过县城是什么模样,朝代更迭,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但剃发令一下,一切就变的与以前不同了。

  中国人最能感受到亡国之痛的,大约就是明末时的汉人百姓了。

  这一层,多尔衮不会明白,在他的朝廷中有不少人明白,但真正敢于说出口来的,也就是顺治十一年时的陈名夏了。

  不过陈名夏的下场,也是十分凄惨,可见满洲贵族对剃发易服的根本国策是有多么的坚持,他们,就算杀光汉人,也不会留一个衣冠上与他们不同的汉人!

  这是一场气运之战,文明之战,可惜的是,历史上的汉人输了。

  几十年的胜利已经给了多尔衮足够的信心,就算是济尔哈郎也是如此,多尔衮既然决心下定,济尔哈郎便也不说什么,只点了点头,向着多尔衮道:“摄政王既然下定决心,那就如此决断好了。”

  “也要召集王大臣会议。”多尔衮很沉稳的道:“这等大事,要看大家有没有什么话可说。”

  “王爷说的甚是。”

  范文程先应了,接着便是说起镇国公岳乐之事。

  “他爷儿俩也是静极思动了。”多尔衮面带嘲讽之色,笑道:“饶余郡王自己不方便说,索姓叫这儿子来撞木钟。”

  原来今晨在宫门外同范文程说话的便是镇国公岳乐,其父就是饶余郡王阿巴泰,父子均以武勇闻名,不过阿巴泰混的并不得意,当了多少年的贝勒,才刚刚封的郡王,他的子侄之中,封亲王的都很多了。

  多尔衮决断了一件大事,心态十分轻松,因点头道:“他们倒是可以出京,就去山东吧,那里兵力实在太薄弱了一些!”

  “岳乐很稳重,和他父亲先一起,等有大征伐,还是要叫他也跟着。”

  济尔哈郎对岳乐印象极佳,不愿叫这个年轻的镇国公常年跟在阿巴泰跟前。因为饶余郡王实在不怎么讨人喜欢,年资又长,处处摆老资格,所以肯定不会安排大战给阿巴泰打。说是叫他出镇山东,最多几个月或半年多,一定会再行召回,投掷闲散,绝不会给阿巴泰立功当亲王的机会。不过岳乐人很不错,确实沉稳有礼,所以多尔衮对他也并无恶感,当下便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下来。

  (未完待续)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