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六十五章 三年一晃而逝_太子别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好意思,正在改文。)

  时光如流水,一晃已经进入弘治十五年。十二岁的朱厚照个子一下子蹿高,已经到弘治帝的肩膀。单看背影,还以为是十七八岁青年。

  三年之内朝堂上的变化并不大。六部尚书故去了两人,其余人未变。

  一心想要入内阁,心满意足成为礼部尚书的傅瀚带着遗憾撒手人寰。礼部尚书由左侍郎张华担任。焦芳理所当然升迁为礼部左侍郎。兵部尚书换成了刘大夏。七十七岁的马文升并没有病逝,反而身体健康、神气活现地成为了吏部尚书。上任一年多的吏部尚书倪岳病逝。丁忧的杨廷和起复,成为吏部右侍郎。

  改革的推行就像预料中的那样遇到重重阻力。

  三年时间,仅仅只完成了南北直隶两地的人口普查和清丈田亩。因为还没涉及到其他的布政使司,清丈田亩的过程中,弘治帝仅与仁和长公主、德清长公主等少部分皇亲关系紧张。

  让耳根子软的弘治帝坚持改革信念不变的,少部分是因为朱厚照时不时吹的耳旁风,大部分是因为改革的成效。仅仅北直隶一地统计出流民七十七万,土地多了28514倾。

  军制改革倒是一步步依照原定的章程推行顺利进入尾声。有些地方的军户没有被妥善安置,局部地区卫所缺乏百户等低级武官,屯田数比原来上报的少了一半。少掉的屯田和从武官手中夺回来的土地分给了卫所的将士。军屯数量的减少并没有影响将士们的军粮。户部拨下囚牛宝钞,各地卫所拿着囚牛宝钞到就近的粮店采购粮食。

  三年时间,足以让囚牛商行成为大明最大的粮商。

  辽东、河套的粮食种植上了正规,琼州也被开发的很好,加上占城国运来的粮食,囚牛商行手上有足够的粮食平衡国内的粮价。粮价平稳,各地卫所采买价格公开透明,无法在军粮采购上钻空子。

  刘健知道李东阳的顾虑。当官的永远都不想碰清丈田亩的苦差事。

  朱厚照是个鬼精的,一直在宣扬官绅一体纳粮,却从来没提过吞并田亩最严重的乃宗室。喜欢讲事实摆道理的朱厚照不可能没调查过各藩王属地土地的情况。但凡有藩王分封的地方,往往都是流民最严重的地方。

  成化朝,宪宗皇帝赐德王寿张地四千余顷。弘治朝,弘治帝赐周王五千余顷。1顷等于100亩。藩王所在地方至少有三成良田被划入王府名下。除了藩王王庄,皇庄也是侵占田地的大头。北直隶有五处皇庄,土地面积达12800顷,也就是128万亩。如果弘治帝想再给太子弄快皇庄,北直隶又要有百姓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了。哪怕弘治帝用等价的银子购买土地,最后落到百姓手中的银子不会有多少。

  刘健等有识之士一直反对宗室对土地的侵占。可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