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6章 表面形势大好,暗里波涛汹涌_我在大明长生久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棣来了兴趣儿,“说来听听。”

  “清丈土地的所有人,不得去本省清丈田亩。”李青认真道,“另,检举揭发同僚不法的奖赏,一定要大于清丈土地本身的功劳,这样才能极大程度避免为求功绩,多报田亩数量的情况;

  苏湖熟,天下足,江浙一带要更加重视,前去清丈田亩的官员,最好用北方人……”

  朱棣频频点头。

  “清丈田亩是为了提高赋税,而不是掠之于民。”李青感叹道,“千年田八百主!

  百姓贫苦,没有抗风险的能力,风调雨顺还好,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不得不变卖土地,换取生机;

  清丈田亩,还能很大程度减免百姓的多余负担,由于信息延迟,很多百姓都是耕地没了,还要交税。”

  李青建议道,“臣以为,清丈田亩应设为常驻,比如:三年清丈一次。”

  朱棣深以为然,点头答允。

  聊了会儿细节,朱棣又把话题引到了皇后病情上。

  对此,李青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承诺尽力医治。

  午朝,朱棣颁发清丈田亩政策。

  群臣暗暗叫苦,尤其是听到清丈田亩改为常驻,隔三年一次,更是叫苦不迭。

  但他们没有正当理由反对,提出的种种弊端,都已被完美解决,他们还能说什么,只得违心道:“皇上英明。”

  不过,利益受损如此大,他们自不会善罢甘休。

  于是,永青侯府。

  昨日送礼的侍郎,先后到来,寻求李青帮忙。

  不巧的是,李青病了,无法见客的那种。

  昨日收钱笑嘻嘻,今日办事连人都不见,可把文官气得不轻。

  他们个个精明,哪里看不出来李青这是在装病,却拿李青没有办法。

  ……

  李青这一病,就是半个多月,直到清丈田亩的官员下乡,他才有所好转,勉强上个午朝。

  木已成舟,官员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这次清丈田亩,利益受损者不止是官绅,勋贵也受到了极大波及。

  他们也贪,在老家都聚拢了大量田地,几乎个个是地主,这次清丈后,损失的钱财不是个小数目。

  这些,朱棣自然明白,因此,他对勋贵明里暗里做了一番赏赐,用以安抚。

  国库没钱,但他可以印钞。

  这次,李青也没劝住,朱棣一口气印了两千万贯钞,用作朝廷开销,官员俸禄一半米,一半钞,其余宝钞,全都用作新都建设、通运河。

  没办法,国库是真没钱了,宝钞贬值和朝廷破产只能选一个,朱棣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好在大明宝钞坚挺了数十年,并未造成大动荡,眼下,宝钞信用还是很能打的。

  印钞意味着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也不一定是坏事,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

  不过,这是建立在经济发展,能跑过通货膨胀的基础下。

  就目前而言,超发两千万宝钞,大明完全能吃下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