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51章 1904年的收获(十)_未曾设想的道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英国《泰晤士报》在1904年8月11日的头版头条上,加粗的字体打出一行字。

  搞所谓“人类学日”,是我们大家的耻辱。在今后的奥运会中绝不允许有类似情况发生!——顾拜旦。

  《泰晤士报》大量刊登国内外要闻,派遣干练的记者奔赴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获得许多独家新闻。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的消息就是由《泰晤士报》抢先报道的。当时《泰晤士报》在国外的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报社的驻外记者常被人们视为第二大使。

  顾拜旦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倡导者,发起者之一。随着两届奥运会举办,的确促成了世界相当多国家同台竞技的体育盛会。随着第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声望。

  这两者的结合,当即在英国引发了读者的巨大兴趣。

  1904年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斯召开。美国学习了法国召开世界博览会的同时召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手法,在1904年4月30日召开美国世界博览会,计划到12月1日结束。

  190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则是在7月1日召开,计划在12月1日结束。

  让顾拜旦如此愤怒的理由并非是美国方面学习法国,将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成世界博览会的一个附属活动。毕竟召开这样的比赛,是要主办国投入大量金钱。大伙的钱也不是大风吹来的,有些事情也不能太过于计较。

  美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搞了一个“人类学日”。在这天,美国奥林匹克组委会让运动员扮演非洲矮人、夏威夷土著、美国印第安人,进行爬杆、打泥巴仗等类比赛。这种种族歧视的活动,引起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强烈不满。

  在种族平等这方面,英国《泰晤士报》以顾拜旦的愤怒为理由,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开头当然是充满了对美国的抨击,包括美国大规模奴役使用黑奴、对印度安人的种族灭绝、以及对夏威夷本地土人的屠杀。

  这些都是被欧洲媒体绝对实锤的实事,泰晤士报并没有为之涂脂抹粉。讲了这些殖民主义暴行后,泰晤士报又嘲笑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罗斯福虽然宣称追求古代奥林匹克精神,宣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停止战争。但是罗斯福本人并没有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

  这绝非是圣路易斯距离华盛顿路途遥远,因为罗斯福本人可是参加了同在圣路易斯召开的世界博览会开幕式。

  同一个城市的区别对待,足以证明罗斯福只是把呼吁和平当做增加美国影响力的借口而已。而‘人类学日’更是证明了美国的和平中,绝无其他人种的生存余地。

  这么一篇文章出来,立刻引发了欧洲各国的转载与跟进报道。但是跟进的报纸难免有些夹枪带棒的在评论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