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五章 假期回家(上)_时空过客425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找条河或者找口井解决。

  听说现在工厂那边在尝试做竹筒水壶,但肯定还得先保障部队使用,后面可能会在供销社出售,到时候再看情况要不要买一个。

  毕竟在政府工作,都知道喝生水的危害,平时在县里还有专门提供的开水,但是在外面赶路就指望不上了。

  之前因为喝生水闹出毛病的通信员也不是没有,但是能怎么样呢,条件所限,都是这么苦着过来的,大家也都习惯了。

  小王心里头想着水壶的事情,同时手上也没有耽误事,接下了刘翠儿递过来的陶碗,一口气喝了个干净,这茶水算不上多高档,可到底还是比河里的生水要好些。

  送回陶碗,小王没有多说什么,打了个招呼,就往县城里赶去,刚才他就已经换上了一双新草鞋,加上又补足了水分,正是赶路的好时候。

  刘翠儿挥手送别了一路护送他们回家的通信员,又和看见动静走过来的几个邻居打了声招呼,顺带问了一下自己父母的情况。

  从邻居的口中,她知道了原来父亲一大早就带着家人出门赶集去了,估摸一下时间,大概也快到回来的时候,所以就安下心来,开始整理起了家务。

  刘翠儿是工农兵学院附属小学的学生,在这个时代,师资匮乏,教育资源贫瘠一直是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大难问题。

  虽然说这并不意味大家对教育是持漠视态度,相反的,在边界一带,无论是土家还是客家,对于教育问题都一直比较重视。

  原来的隆江书院,就是凝岗、闸邻、林县三地的客家地主,为了办好本地教育一起集资修建的。

  只是这种传统教育方式还是有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内容太过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以四书五经为主,一直到近些年才逐渐加入了些新学内容,但也非常有限。

  其次是土客隔离以及阶级矛盾,土家有土家的私塾,客家有客家的学院,两边互不往来,基本不会出现土家人去客家学校上学的情况,反之亦然。

  同时,这些教育资源又往往是地主阶级的专享,顶多扩散到富农或中农,贫农家庭是基本没有指望的,而且规模也非常有限。

  最后是教员匮乏,民国都建立十几年了,但教师规模还是不足以满足地方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农村地区,虽然民国开始一直有在发展师范教育,可哪怕是小学教员,在乡下还是不多。

  再加上军阀混战,政府无能,经济落后,也不可能支撑起大规模的教育普及。

  特别是去年事变之后,因为各地的新学教员往往又是革命的主力,所以在白色恐怖之下,湘省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无师可教的窘迫局面。

  不过这些情况随着四军逐渐掌握根据地的战略主动,基层组织不断扩散强化,已经有了明显的缓解。

  从今年年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