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五十六章 土与洋的结合_时空过客425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触法成功投入应用,首先需要掌握高压静电捕集技术,对进入转化工序的气体预先进行充分的净化。

  其次还得准备大量性能良好、不易中毒的钒催化剂,以及专门为催化反应制造的器皿设备,再配备复杂的监控仪器以及相应的工程人员,成本昂贵不说,技术壁垒更是高的吓人。

  而侯德傍当然非常清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艰难程度,虽然不知道土共为了引进这些技术和设备,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但想来也是不轻松的。

  而且这种投入还是持续性的,即便只是为了维持住工厂的运转,所需耗费的资源同样不可小觑。

  不过以侯德傍目前观察到的共党实力及魄力,他愈发觉得这番事业成功的概率不会低到哪去,至少也要比果党好些,此想法着实刷新了他过去的认知。

  此外,在这位的一生中,还有着被世人所公认的化工领域三大贡献,其中之一便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努力。

  所以并不用奇怪侯专家,在看到那些简陋的土法作坊后,居然会露出欣喜若狂的表情,投入的兴趣和精力,一点都不比高新技术少。

  这种基于铅室法(或者其改型塔式法)的作坊式生产,所使用的设备并非由金属铅制成,而是直接用能够耐住强酸的陶缸——即农村常见的大水缸或者粪缸。

  将这些由传统非金属材料制造的“缸室”和“缸塔”拼装起来,并在“缸塔”中填充碎瓷片、鹅卵石等作为填料,用陶瓷管作为导管,就成了最简单的反应装置。

  而且其中所使用的原料也因地制宜,主要是农村土产的硫磺(或者硫铁矿)、火硝(即硝酸钾)等。

  大致流程还是通过燃烧硫磺获取SO2,接着制得的硫酸再和火硝共热即可制取硝酸,同时制取硝酸的副产品硫酸氢钾又可以和火硝共热制取NO2,后者可以直接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这是在极简陋条件下生产硫酸和硝酸的最佳办法,在其他途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为兵工厂提供了一定的火炸药原料。

  侯德傍自然能够看出这种技术的军用价值远远大于民用价值,但在日本人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当下,谁也无法否认一个简易兵工厂存在的意义。

  一座建设完成的土法作坊,在原料充足、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日产量基本在200-400公斤之间(以换算100%浓度计)。

  而历史上夏国硫酸产量最高的年份(包括东北)是在42年,18万吨,换算成日产量,大约是500吨。

  这中间所差的数量级确实相当惊人,但集腋成裘后,还是可以发挥出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尤其是在国内后勤条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

  此外,更出乎侯德傍意料的是,土共拿出的方案成熟性极高,甚至完善到让他都觉得已经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