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近期推演的讨论_时空过客425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代入感,这主要是限于作者的阅历、阅读量等因素,需要以后逐步学习和提升。

  再说回来,如此零散的布局正是土共缺乏干部、缺乏规模性人才的体现,所以只能搞些短平快、小而精的项目,没法搭建更高的亭台楼阁。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利用起当地的人力资源,哪怕是文盲出身的贫农,管理本乡本土的难度也不会太大,完全可以先把架子搭起来,之后再逐步培训,而复杂的城市就不能这么做了,否则必将导致大量权力流失到黑灰色领域。

  至于程刚的作用则是为这些“小项目”配备一个足够强力的发动机,即工业建设。

  这方面的灵感来自于三线建设和五小工业,建国后第一代领导人在那个特殊年代采取的策略。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因为成本太高,效益太差,这些投资大部分都变成了无用功,辛苦建起的工厂弃之不用,费力运来的机器闲置生锈,那些深山老林中的无人区成了彻底的历史尘埃,再也无人关心。

  可是,当时的李主席和伍总理会不知道大工业的好处么,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其中一方面是当时的时局所迫,在最坏的估计下,国家甚至做好了放弃所有沿海城市以及大部分内陆重镇的打算,化整为零,通过各大三线厂以及各县的小工业,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确实没有发展更多大工业的能力,只能先搞点重复建设,缺人才、缺资金、缺设备,甚至连粮食都缺,光是一个四三计划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没有那些大型化肥厂和化纤厂,国家根本不可能在接下来的人口爆炸中养活那么多劳动力,也更不可能通过这些廉价劳动力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且51位面的土共与建国后相比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没人,不仅是没有专业人才,而且还缺少城市和工业方面的干部,这两者都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顺道一提,不得不说156计划实在是个十全大补丸,就民国那点子储备根本就不够用)

  所以在推演的过程中,我就得出了一个比较浅显的结论,51位面的土共短期内并没有占据一个大城市并发展大工业的基础。

  举个例子,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民主联军也曾占领过东北的数座中心城市,可面对当时气势汹汹的国军,他们在四平等地却打得相当惨烈,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城市,到远离大城市和铁路线的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

  要知道,那时候的东北民主联军可是集结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部分主力,再加上东北抗日联军,总计11万兵力,以及党政军2万余名干部,堪称豪华配置,寄予了土共高层最多的期望。

  而他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