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四十章 还未出炉的广播电台_364_时空过客4251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根本供不应求。

  对处于“飞地”的红二十一军而言,各项条件就更为艰难了,若不是程刚的刻意关照,再加上从南边一路跟过来的人才种子,怕是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通信连都养不起。

  关键这还不是其他军根据地里,只能隔三差五收发信息的阉割版,既然被称为“飞地”,自然要有飞地的模式。

  毕竟,若是二十一军没办法与红一方面军保持密集联络,那么整个编制就毫无意义了。

  而像这种早期的电子设备,最大的毛病就是随着使用频次的增长,对软硬件的需求也得成倍乃至指数递增,哪怕这些元器件中,使用了一部分之后才会发明出来的技术,也是如此。

  信息收发、编码译码、设备保养、损坏维修,这些都需要足够的人手,再加上充沛的物料供应,若是又提出一个效率要求,那就更是得翻上几番了。

  这也是程刚为何会选择将此地,作为远程广播试验点的原因之一。

  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整套设备肯定需要大量的调试,所以要求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能够保持尽可能高的联络频次。

  这样的条件在苏区内部还好说,大不了把试验人员和设备运过去就行,但出了苏区,哪怕是申城都有着诸多限制。

  如今敌人的技术水平也在进步,电台信号太过密集的话,很可能引起对方注意,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若非必要,伍翔宇都很少动用直属电台。

  这么一看,唯一符合条件的也就只有鄂豫陕的二十一军了,所以上回程刚过来的时候,就留下了一部分设备和资料。

  这次也是一样,本来程刚是打算将开国庆典作为红色广播向外发声的第一发炮弹,但貌似步子迈得有点大了,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

  其实现在地球上的电磁环境好得惊人,不用担心杂乱繁多的电波干扰到信号传输,只需要极小的功率,就能把信息播放到千里之外。

  但即便如此,对于文化基础仍相当落后的中央苏区而言,整个广播流程的难度还是大了一些,就算有了完整的设备、教材,想顺利地掌握到位,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更何况,现在哪个领域不缺人,哪怕是刚读完小学的成年人,每到毕业的时候,也有部门派了专员蹲在校长办公室里争着抢着要名额,甚至一把手亲自过去的都有。

  虽然程刚在教育系统里的威信几乎到了无人可以取代的地步,但他涉及的方方面面也多了去了,不可能厚此薄彼。

  相比于更加紧要的单位,广播电台这个带着点前瞻性的地方,说得好听点是追踪前沿科技,说得难听点就是暂时派不上用场,比起更加贴近需求的钢铁口、军工口,这里受到的重视还是略低了一筹。

  当然这个进度也算不得慢了,作为对比,果党那边是从四年前,差不多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