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6章 第 176 章_气运被夺后我重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颖国公府。

  从天还未黑就登门的次辅夫人在国公府待到戌时才离开。

  次辅家马车前挂着的灯笼亮起。

  车夫驱使着马车离开了勋贵人家聚集的崇远巷。

  车子绕了两个街口,回到了自家宅子。

  而王次辅已在家中等待多时。

  大齐次辅王遮,十九岁中进士,登五甲,四十九岁入阁,是三相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虽姓王,却跟沂州王氏没有关系。

  他与兄长王释出身蜀中名门。

  兄弟俩三十多年前便离开家乡,一起入了横渠书院求学。

  他们兄弟虽然都能力出众,当年科举下场的时候,兄长夺得的名次甚至比他更高,但却因为锋芒太露,让人抓住了把柄,再三攻讦。

  导致王释明明出身书院,又高中状元,应当是登阁拜相之身,却被一贬再贬。

  值得一提的是,现任枢密使付鼎臣之前任的“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就是王释空出来的。

  能从二品大员被一撸到底,外放到三千里之外去……

  这位前任兵部尚书的惹事能力跟运气之差,也可见一斑。

  王遮不算有野心,在兄长被排挤打压、贬斥外放的时候,他也曾上奏,愿意代兄受过。

  他愿同样贬谪外放,只求减轻兄长的罪责,不过景帝没有答应。

  考虑到兄长的运气跟惹事能力都不可能改变,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牵扯出什么问题来,身为唯一一个身在官场,能有机会把他捞出来的人,没有太多野心的次辅大人只能开始向上爬。

  他稳扎稳打,进退得宜,一升再升坐到了这个位置上,成为了景帝不可或缺的“王相”。

  直到这时,王遮才算觉得安稳。

  可没想到,这一回不是在外的兄长给他惹祸。

  而是留在京中、由自己带在身边教养的侄子差点捅破了天。

  前面说过,王遮身为次辅,却没有太大的野心。

  而在景帝的朝堂上,官员主要分为三类,一类孤臣,一类世家,一类中立。

  王遮绝对不在孤臣的范围,勉强算是中立。

  他当下被归类到哪个阵营,要视于他当时在做什么。

  跟不能争取的刘、林二人不同,世家一派一直想争取他过去。

  正好他又姓王,要论起来,跟沂州王氏也能论亲,然而他从来没有松过口。

  可这一次,如果颖国公之子真的因为他侄子这一鞭而死在马下,他就不得不松口加入了。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挡得住来自勋贵一方的怒火,保住兄长的这个儿子。

  这是一件麻烦事,王次辅揉了揉眉心。

  勋贵跟文官之间的脆弱平衡将会被打破,朝堂局势会更加紧张,一切都会往他不愿意看到的方向发展。

  所以当事情一出,知道侄子的马鞭多半是被在场的世家子弟做了手脚,他就立刻让夫人带着两个不肖子去国公府赔礼道歉了。

  勋贵跟帝王是最亲近的,受了这

  请收藏:https://m.bqg8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